壹、國語筆記:
(一)預習單(段落大意+三次閱讀)
一、三次閱讀:
□第一次:在心裡默念,一邊念,一邊用鉛筆圈出不懂的語詞,並用鉛筆標出自然段。
□第二次:用最動聽的聲音,流利的朗讀給家中長輩聽。簽名:【 】
□第三次:將文本中「修辭法」(綠色)和「句型」(黃色),畫線並註明。
二、段落大意:
各段以提問引導學生找出課文裡的訊息,並寫下完整句子,這樣就是段落大意。
(二)短語或句型練習
課堂共同討論,帶著孩子了解「句型」的要求->五星級的造句(出自彭遠芬老師的「事實、想像、感受」)
一課一課帶著練習,第一句是老師的「範例」,第二句就是孩子自己的創作。
討論後,在下課前完成造句並給老師批改,孩子針對自己的問題做修改,慢慢的,孩子知道如何達到老師的要求,把句子寫完整。
第三課開始,老師將預習單改為「實貼」,在右側貼上預習單,「一課兩面」的份量,重點一覽無遺!
有些孩子的字體超大的,為了全班孩子頁數相同,字大的孩子只好用紙條「浮貼」在本子上,這樣一樣是兩頁,全班統一。
(三)字花朵朵開
第八課開始,參考陳麗雲老師的花瓣識字法,全班討論同音而不同的國字,加上造詞,讓孩子以字帶字,增加孩子識字量。或是以相同「部件」的字加以探討,寫出造詞。
L1-L10句型都是課堂完成,讓孩子有一定的能力後,才放手讓孩子自行完成。
L11-L14直接在預習單中加上「句型」的練習,這時考驗孩子的用心程度,努力的孩子與草率的孩子,由此作業一看便知。
(四)課文大意
先由「段落大意」運用「關鍵句」+「刪除法」+「 加連接詞」,統整為「課文大意」。
以「首先......接著......最後......」句型表達記敘文的課文大意。
由老師在課堂引導並討論,將段落大意再區分「關鍵句」保留或刪除,以這三個連接詞,把課文大意串聯起來。
(五)字的家族
溫美玉老師的字的家族也是識字的好方法。
老師找出當課生字中的一個部件,由老師抄在黑板,讓孩子多學相同部件的字與詞。
孩子再運用這些詞寫出一個段落,用到一個詞就加一個GOOD,鼓勵孩子願意思考與創作,愈認真的孩子,GOOD就愈多。
(六)心智圖
L11開始也加入「心智圖」的練習,主要目的是訓練孩子「摘要」的能力。
雖然段落大意->課文大意,已有摘要的練習,如何畫出圖表也是一種筆記方法,計畫慢慢教給孩子不同的心智圖、魚骨圖......
(七)易混淆字
最後一頁要做什麼呢?寫出孩子平日錯字,希望孩子能記牢!
貳、文本分析單
在校由老師帶著完成與訂正,未帶回家。
因為班上孩子寫字速度慢,而且孩子的討論能力不快,這完成文本分析單不多。
重點放在「國語筆記」完成與讀寫合一。
參、讀寫合一
1.我的家人(L1課文仿作,以家人為主題,並以譬喻法貫串全詩)
2.時間魔法師(第一單元時間是什麼 統整文章寫作)
3.我(L6老榕樹仿作)
4.大竹美景(開門書,以L9大自然的雕刻家仿作,總分總格式)
5.小人國遊記(L10月世界 聽覺摹寫、視覺摹寫、譬喻法寫作)
6.超神奇糖果(耶誕節感恩的季節 神奇柑仔店一文仿作)
雖然每天都寫日記,但有些孩子思緒慢,一篇文章要花好多時間,考驗老師的耐心啊!
和以前相同的原則,所有文章都在學校完成,希望孩子自己完成,才是自己的作品。
日記,有些孩子是安親班老師寫給孩子抄,或是作業寫得太慢,家長寫給孩子抄,這樣的方法,都讓孩子在寫作時遇到很大的困難!平日沒有練習觀察和思考,平日沒有下筆練筆,一時要完成長篇文章是很難的!
肆、上課與作業安排
學期初
|
課堂安排 |
作業安排 |
一 |
段落大意+造句 |
預習單 |
二 |
生字(字形結構分析)+語詞 |
甲乙本生字 |
三 |
文本分析 |
甲乙本語詞 |
四 |
課堂練習+成語 |
課堂演練之「字形辦別」 |
五 |
習作 |
習作 |
學期中
|
課堂安排 |
作業安排 |
一 |
段落大意+造句+生字(要點說明) |
甲乙本生字 |
二 |
課堂練習+語詞+成語 |
甲乙本語詞 |
三 |
習作 |
課堂演練之「字形辦別」 |
四 |
文本分析 |
習作 |
五 |
讀寫合一引導 |
預習單 |
伍、成語教學
課堂演練一書,每課有搭配課文的成語,老師一定說明,如果有故事可說,也一定用故事來讓孩子印象深刻。再將課堂演練一書裡,每課出現的成語,選擇十個寫在黑板上,每一節課上課鐘聲一響,孩子就要唸二次成語。
老師不要求死背解釋,鼓勵孩子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意思來,不打壞學習興趣!
有一次黑板剛好打開,蓋住成語的部分,全班竟然十個都唸出來,讓老師嚇一跳,孩子告訴我,每天唸,最後都記來了,學成語不難!因此,讓老師更堅定信心,每課積少成多,有朝一日出口成章!
三上,打好基礎,慢慢加入不同的學習內容,孩子持續進步中!
所有作業經由老師指導方法+全班討論後完成,往後會慢慢放手,由孩子自行完成,達成自學的最高目的。
#孩子一點一滴進步中 令人歡喜
#閱讀理解策略 慢慢學習中
#多讀 多想 多寫是學習的不二法門
上一屆的內容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