翰林六下國語第二課橘化為枳 文言文體
第二課 橘化為枳 原文選自晏子春秋
原文
晏子將使楚。楚王聞之,謂左右曰:「晏嬰,齊之習辭者也,今方來,吾欲辱之,何以也?」左右對曰:「為其來也,臣請縛一人,過王而行。王曰:『何為者也?』對曰:『齊人也。』王曰:『何坐?』曰:『坐盜。』
晏子至,楚王賜晏子酒,酒酣,吏二縛一人詣王。王曰:「縛者曷為者也?」對曰:「齊人也,坐盜。」
王視晏子曰:「齊人固善盜乎?」
晏子避席對曰:「嬰聞之,橘生淮南則為橘,生于淮北則為枳,葉徒相似,其實味不同。所以然者何?水土異也。今民生長於齊不盜,入楚則盜,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?」
王笑曰:「聖人非所與熙也,寡人反取病焉。」
思考著如何讓孩子接受「文言文」,並能了解其涵義。
在此之前,必須先了解「前因後果」,再來會「用自己的話」說出文章的意義,也就是「翻釋」。
不喜歡要孩子死背解釋與翻釋,那要如何讓孩子有興趣呢?
備課時想了「拼拼樂」,上學期曾參考備課趴裡的案例運用在「荷塘月色」新詩體的文章排列、切割、黏貼。
因 上次的經驗是由孩子由整篇文章自行切割段落,有點難為孩子,
所以這一課改為白話及文言文都是老師將段落切好,由孩子分組討論並排出順序就好。
將備課時的結構分析,文言與白話對照表格放大成A3大小的文字,字體夠大,孩子操作比較順手,而且特意將順序打亂後發給孩子去討論。
鼓勵當順序排好,請孩子說出各組運用的「策略與方法」,可以是「關鍵字句」、或曾經學過的「結構」方法......
先發下「白話文」部分,請孩子在白板上試著討論與排排看。
白板上寫出排列的方法。
由情節的先後順序來排。老師細問之下,表示
「晏子即將出使到楚國」,還沒去,但準備去了。
->「晏子到了楚國」
->「楚王看了看晏子,問」->「晏子聽了,立刻離座而起,恭敬的回答」 先「問」再「回答」
這一組由第三段開始想,「楚王看了看晏子,問:「你們齊國人天生都喜歡偷東西嗎﹖」
因為有「問題」就會有「回答」,所以排出第四段「晏子聽了,立刻離座而起,恭敬的回答」。
回答後,楚王的反應就是五段了。「楚王聽完,領教到晏子口才的厲害,笑笑說......」
最後排前兩段,就不難了。
這一組用關鍵字來判斷段落順序
對於白話文,孩子排序比較沒問題,孩子可以掌握故事情節來判斷先後順序,大多無誤!
這一組一開始順序與其他組不同,請孩子想想每一段的「第一句話」有沒有線索可以判斷,孩子馬上重新排序。
考量白板掛上後,各組分段的字體仍小,孩子看不清楚。
老師拍照,並馬上上傳電腦裡,由孩子分組發表,並補充說明。
大大的字來說明更清楚。
這是白話文的展示成果。
拿回白板後,先在A3的下半部紙上,貼上文章。
接著,發下文言文的部分,先試著排排看,再參考白話文的內容調整段落。
相同的,排好後,大家一起合作將文章掛在黑板上。因為文章沒有黏上,必須各組合作準備磁鐵條。
問孩子有沒有困難?
咦?都沒有!
看看孩子的「策略」是什麼?
超級大抄!可愛!
能將文言與白話相互對照。
這一組維持相同的風格,關鍵字找段落。
很詳細!
最後在A3紙方上半部,黏上文言文。(能上下對照比較好)
完成了排序與配對,孩子對文章就了解了嗎?不,如何讓孩子對文言文有感,而且不死背翻釋?
請孩子將文章上下對摺,看著文言文部分就好,拿出螢光筆,最少兩色。
孩子一臉狐疑,做什麼呢?
整組一起唸一句後,試著用上述活動後對文章的印象與了解,說出這句話的意思(用自己的話說)。
如果一句有兩個以上同學無法說出意思,就畫上螢光筆。接著,下一句,下一句不懂,換個顏色的螢光筆畫出來,等整篇章都讀完後,才能翻開下半部。
這時,看著上半部文言文的螢光筆部分,用相同色畫出白話翻釋。
這樣,對於比較沒把握或不懂的翻釋都作上記號,再讀一次,增加孩子閱讀理解能力,對於文言文不再害怕了。
原來沒有這麼難,多看幾次白話的解釋,文章串起來,文言文也懂了。
由孩子畫出來的線條,老師也發覺哪些句子對於孩子而言比較需要協助,老師可以針對這些句子再補充說明。
最後,回到個人,回到課本,請孩子一句句唸出來,自己說說意思,不會說的畫線,這時,不會的句子已減少。
動筆將意思抄在句子旁,這就是作筆記的功夫。
經由這樣的活動,希望孩子對文章已能熟悉,對原文的字句也能大略了解,不再害怕文言文的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