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入型的題目練習,讓孩子在校園裡找一塊石頭,並放入水中,看看水位上升的高度,連結之前做過的實驗,用積木放入量筒,水上升的體積就是積木的體積原理,並利用容積算法算出石頭的體積
各組觀察石頭放入的水位高度變化,算出石頭體積,並寫在白板上與全班分享。
用抽籤方式讓孩子上台,所以每個孩子都要在小組裡討論並發表,上台才能從容又不失誤。
接著,學習單練習。
第一題全班共做,第二題孩子自己做,全班共同討論。
許多孩子忽略第二題「蘋果數」的陷阱。
第三題看圖寫出文字題,希望孩子學會觀察,並注意圖示法的重點(孩子常忘了圖示法的重要性)
第四題由孩子依據水位的變化出題,自我監控系統發揮,考驗孩子是否真的懂了這類型的題目。
苜先,立體圖形又忘了怎麼畫,再教一次。
擔心自己出題有困難,用分組的方式完成。
設計出長寬高的長方體,放入沉入的物品,算出最後的答案。
第六組和第一組的孩子特別設計出長寬 10公分的長方體,因為他們說這樣很好計算,有概念!
另一組
接下來,自行完成自己的題目。
再來是拿走型的題目,需要畫上好幾個圖形,讓孩子熟練。
先畫圖,老師可以確定孩子都會畫了,再來設計題目。
烏龜畫得可愛!
愈來愈多孩子自己要完成的部份。
貼心的孩子給老師肯定, 老師這樣做,就是希望孩子藉由操作與實測更有概念。
這孩子需要更多的手作,雖然覺得學得不錯,也給予自己肯定,可以看見孩子的笑容。
但,
孩子的表現仍要再說明與實作,不過,值得安慰的是孩子比較不怕數學了。
孩子的作業表現大體上來說是OK的。有一些小錯誤而已。
向自然老師借用具上課,就是希望透過實作增強孩子的量感,對水位變化有感覺,連結量筒的實驗求出不規則形體的體積,老師努力了,再來就看孩子的學習態度。加油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