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學至今
總覺得都被時間追著跑,
終於露出曙光,
今日擠出一堂課,
把國語科補充教材show給孩子觀看。
配合國語第一單元,
與動植物和平相處,
及節能減碳的重要與方法。
蒐集了「寄居蟹的悲歌」影片與報導,
加上最近國語日報裡「方向」專欄文章
讓貝殼留在海岸 陳幸蕙 國語日報【方向專欄 】 102.9.11
朋友從綠島和墾丁度假回來,讓我欣賞他拍攝壯闊蔚藍的海天風景。讚嘆不已中,鏡頭轉至沙灘,米白的細沙上竟然出現了一個快速移動的汽水瓶蓋。我大惑不解的請朋友釋疑。
朋友說:「這在當地海邊很常見,還有會走路的小酒杯、燈泡頭、底片盒和洗衣精瓶蓋呢!」果然,他又從智慧型手機中陸續顯影了這些奇怪的景象。朋友告訴我,那都是寄居蟹的「家」!由於墾丁、綠島海邊貝殼被遊客撿拾殆盡,無殼便無法生存的寄居蟹,找不到棲身寶「貝」,只好從海邊垃圾中尋找代替品,於是便出現了「寄居蟹寄居在人類廢棄物中」的現象。
「聽說還有背著牙膏蓋、沖天泡殼,滿地趴趴走的寄居蟹呢!」朋友說。我想像那種無殼可居,勉強以人類垃圾湊合著住的景象,何等滑稽、荒謬!而又是怎樣無心或毫無節制的濫取,竟造成無貝殼的海灘,讓寄居蟹淪為沙灘難民呢?
「但即使有貝殼可棲的寄居蟹,也很悲慘!」朋友繼續告訴我,因牠們常被小販捕來在路邊販賣,讓遊客買回家「養著玩」,而寄居蟹離開海岸,「只有死路一條」,於是台灣寄居蟹明顯銳減,已有瀕臨絕種危機。
那麼,寄居蟹的處境,是否也悄悄敲起了海邊生態的警鐘呢?
我凝視照片裡那頂著瓶蓋、在沙地上疾走的棕色小蟹,想像牠的委曲、無奈,與不可測知的族群命運,我忍不住在心底如此祈祝:請讓貝殼留在海岸,寄居蟹都有理想的「房子」可住!讓牠們在海邊快樂競走,不要被囚禁在人類客廳吧!
今天用一節課觀賞影片、
閱讀文本、
畫出關鍵語句、
共同討論文章之「5W1H」,
最後分享「心得與學習」,
寫下所想所感!
因為是第一次寫「讀報學習單」,
「鷹架理論」的發揮,
先由師生共讀、討論,
未來會慢慢放手由孩子獨立完成。
超過老師所給的行數,
認真的態度令人欣賞。
「寄居蟹的身亡是人類的自私心和好奇心給殺死的,
一想到這一點就很心痛。」
好棒的一段話,
孩子感同身愛寄居蟹的苦!
有著柔軟的心!
「愛牠,而不是傷害牠!」
說得好極了!
「勸告」讀者不再傷害寄居蟹。
「希望以後可以為寄居蟹成立保護機構」
為自己設立遠大的目標,
好棒的想法!
「公德心」人人都要具備!
「多一點關心,少一點撿貝殼的想法,
就可以給寄居蟹一個家,一個快樂而舒服的家。」
孩子的想法好深入,
令老師驚訝!
好有正義感,
要勸告撿貝殼的人哦!
沙灘變美麗是要大家一起努力的,
把這訊息傳出去 ,
還寄居蟹一個住家,
及生長的環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