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下午與同事去文化局聽李家同校長的演講,主題是:大量閱讀的重要性,因為大爆滿,我與同


事只好站在演講廳外看著大螢幕聆聽內容,做了一些些的筆記。


好的閱讀能力:1.很快看懂文章(非精讀,精讀無法大量閱讀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正確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(能回答並寫下自己的想法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3.文章要合乎邏輯,不自相矛盾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.文章內容不落俗套,有獨特的見解


老師的職責:1.鼓勵大量閱讀,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,抓得住主旨,但不是了解作者的原意。

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.培養孩子國際觀(李校長一週一篇國際新聞孩子閱讀,20分鐘讀,20分鐘寫下問題的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答案,並寫下文章重點,不寫心得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孩子的句子通順就好,太咬文嚼字反而害了孩子對國語文的學習,但有些老師走火入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魔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訓練孩子清楚表達自己的能力


孩子多閱讀:1.經典名著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好的論述文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3.法官判決文(台灣不容易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.偵探小說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5.寰宇新知(國際觀)


演講內容如下報導,格友可以自行閱讀:


2009-03-14   中國時報   【陳至中/台北報導】


       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十三日指出,我國教育過分強調「精讀」,重視字句解釋和背誦,課外讀物卻很少涉獵,研究生論文寫得不知所云、簡報言不及義,普通常識缺乏、出國常鬧笑話。李家同昨天受東吳大學圖書館之邀,大談「大量閱讀的重要性」。


     長期關心教育落差的李家同發現,鄉下學生最大的弱勢是沒有看書習慣、閱讀能力不足,不僅國文教科書看不懂、抓不到重點,也影響到其他科目。


     數學命題生活化 國文不好看嘸


     例如現今數學強調「生活化命題」,題目敘述較長,學生答不出來,原因是看不懂題目或沒耐心看完,不是數學差,而是國文不好。


     他又以暢銷書《達文西密碼》為例,全書關鍵只有一個,就是「耶穌結過婚」,許多讀完整本小說的人,還是抓不到重點。


     閱讀不足也影響表達能力,他在研究所常發現,學生投影片都做好了、理念觀念都懂,但就是說不出口,報告時支支吾吾,不然就是論文寫的前後矛盾,字句不通順,研究再好也會打折扣。


     中文系教授 也不一定懂「映襯」


     他推測其中原因,在於中小學打基礎的國文教學,太過強調「精讀」,課本選幾篇文章,一字一句地教,重視字句解釋和修辭,考試問什麼是「映襯」,連大學中文系教授都不一定懂,卻要小學生準確區分。


     而老師教學時,一直問「作者的原意是什麼」?當初馬致遠到底是寫「斷腸,人在天涯」還是「斷腸人,在天涯」?殊不知符號學大師羅蘭巴特早就說過:「文本既出,作者已死。」任何人都有解釋文本的權力。曾有學生拿著《讓高牆倒下吧》問他某篇文章的「原意」,他怎麼想都想不出。


     多看報紙社論 學習論述的技巧


     李家同強調,正確學習國文的方式應是「大量閱讀」,不必咬文嚼字,特別是多閱讀小說、報紙。經典小說不僅有文學價值,還可充實許多知識,例如《基督山恩仇記》中就提到股票市場;報紙則可學習論述的技巧,特別是社論和讀者投書。


     李家同一再強調,如果全國孩子都能大量閱讀,一定能縮小城鄉差距、提高國家競爭力。第一步就要增加國中小學的圖書經費,現在很多地方學校都沒有編列購書預算,好幾年才進一次新書,他算過,每位學童一年補助一百元,全國也只需三億元,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應列入常態預算,但他已呼籲了「六次之多」,依舊沒有下文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  • 2009-03-14   中國時報  【周敏煌/高雄報導】


     「樹梢:樹枝末端。」錯!因為少了一個「的」,「樹枝的末端」才對。這是一名國中生的國文課考卷上的紅字,學生家長感嘆的說,部分老師太過追求「業績」,已走火入魔了,教育部再不出來管一管,整個文學教育會惡性循環下去。


     學校老師們一拿起國文課本,就從作者生平開始教起,然後再逐字逐段解釋,遇有新的字詞,就要學生背起來,少一字都不行,何況同意異詞。這種教學的場景卻普遍存在於各級學校的國文課上,已經離譜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了。


     一位陳姓家長說,她和先生曾為了「樹梢:樹枝末端」錯在哪裡?去找過學校的老師,問他所堅持的是什麼?老師卻回說,才五個字,孩子多背一下,又不會怎樣。讓他們訝異非常,這哪是文學教育!只是死背書而已嘛。


     另一位宋姓家長也說,現就讀小三女兒的家庭作業上,每周都有一篇類字詞解釋,像「琅」琅上口、琳「瑯」滿目、「狼」狽不堪、「狼」吞虎嚥等,孩子很多根本不知道意思,只是描摩寫字交差而已。


     她又說,這種教育如果不更正過來,就好像植物系所的老師播放二百種植物讓學生辨識,一般學生一周後頂多可以記三、五十種,只是在玩記憶遊戲而已,對植物真正的辨識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

     陳姓家長又說,老師何以為此,說穿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「業績」,那補習班為了生存,只好越教越深,孩子就這樣愈陷愈深,小小年紀就在讀文學研究者的東西,這是惡性循環,也是教育悲哀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風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